您好,欢迎访问东方福爱心联盟网站!

观点诠释 返回上页

慈善需要什么样的回报?
东方福爱心联盟编辑:SystemMaster时间:2013-12-17 08:00:00

  慈善捐助重在施恩还是图报

  正方观点:慈善本身是一种爱心的付出,不应该要求受助者给予回报

  刘女士(个体经营者):我四年前开始资助了3名小学生,但他们一直不知道我是谁,因为我不想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也不想让他们惦记着以后如何还我的“情”。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将来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就很满足了。我觉得如果做一点好事就要求回报,那就好比是农民种田急需肥料,我送了他几包肥料后,在他有了收成时要其还粮食一样。

  韩雁(社区工作者):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慈善原本就是两厢情愿的事。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要求别人回报,那么他做好事的动机便有些不纯。帮助别人,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如果因帮助了他人便以对方的“恩人”自居,要求受助者对自己“感恩”,那样的慈善就变味了。

  丛先生(机关工作者):要求受助者在受到资助后发表“受助感言”,偏离了慈善本身的善意原则。拿襄樊事件来说,有人指责受助大学生应该深刻反思自己,我倒觉得,如果以提供资助的方式向别人索求感恩,得不到便停止资助,这资助难免有些“花钱买感谢”之嫌。

  王烨暄(山大威海分校学生):附加在慈善上的条件还是越少越好。慈善不仅仅是眼前的行为,受助者不一定会立即做出回报。在短时间内受助者可能没有回报资助者,但可能他们正在尽己所能地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不也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回报吗?

  反方观点:对资助人予以情感回报,是做人的准则

  小李(受资助大二学生):我是在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的资助下迈入大学校门的,与我一起受助的还有不少学生。刚开始,我出于各种顾虑跟资助人联系并不多,后来我每次打电话与资助人交流学习生活情况时,我都能感受到对方那份由衷的开心。今年暑假,我与一些受资助的学生一起看望了资助我们的好心人,对方很高兴,我们也很快乐。

  姜先生(酒店经理):我资助了一些中小学生。说实话,我很希望知道他们的近况,也希望他们能与我保持联系,但我并不是想要求他们有什么回报。我不赞成刘女士那种与受助孩子交流就是“给农民肥料要求归还粮食”的观点,同样打个比方说,与受助孩子交流,只是想知道自己提供了肥料后,庄稼长得好不好、是否需要进一步追肥。

  心怀感恩一定要写感谢信吗

  正方观点:写几封感谢信是应该做的感恩之举

  李萍萍(企业员工):我觉得受助者写几封感谢信是最起码的报恩方式。心存感激就应该表达出来,否则会让资助者误认为其“不懂事、不感恩”,从而心生退意,失去了慈善的内在动力。资助者和受助者情感上的双向互动,有助于慈善义举的薪火相传,受助者的感恩回报举动,一定会引来更多有能力的人投身慈善事业中。

  于霞(酒店员工):我觉得,不求任何回报的慈善义举是有些脱离现实的。没有哪个捐助者会接受受助者将善款用于与捐助初衷无关或相违的方面,如弃学经商、沉迷网络等。写封感谢信或是给资助人打电话交流一下自己的近况,可令资助人对其捐助的对象有进一步的了解,至少,资助人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即使你没有以物质形式去偿还,他们的心里也会收获一份被人信任、依靠的快乐。.

  小怡(受助高考新生):写封感谢信、打个电话与资助者进行沟通交流,这不仅表达了对资助者的谢意,更表达了对资助者的尊重。事实上,公众的慈善热情是需要感恩意识来滋养的。

  反方观点:不能凭借物化的感谢信来评价受助者是否心存感恩

  朱先生(公司职员):我是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完成大学学业的。毕业两年多了,我一直没有跟资助人联系,并不是我不知感恩,而是我感觉自己还没干出什么成绩,辜负了好心人对我的期望。等我工作有了起色,我一定会与当年资助我的好心人分享,同时也会像他一样,去资助其他贫困学生。

  胡景(在校大学生):感恩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不能仅凭一两封感谢信,就去评价受助学生是否心存感恩。事实上,有些受助人可能只是不善表达,并非他们没有感恩之心。写感谢信、联系与否,主要看受助人是否真诚,如果只是口头上说些感谢的话而言行不一,那种“感恩”不要也罢。

  于青(古寨小学阳光中队辅导员):三年前,我们学校一些受到社会资助的小学生组成了一个阳光中队。令我们欣喜的是,这些受到爱心资助的孩子们,心中已埋下了“爱”的种子,小小年纪就乐意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我觉得,这也正是资助人所希望看到的,而且,这比单纯让孩子给资助人写封感谢信有意义得多。

  张珂(山大威海分校学生辅导员):我认为,利用宝贵的读书机会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后回报社会是受助大学生最应该采取的感恩方式。我们学院一些受助学生成立了“同心圆”团队,他们经常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将爱心传递给他人,这其实也是他们感念恩情、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受人之恩应如何“知恩图报”

  受助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对社会做出贡献,是对资助人最大的回报

  李轲(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前些年,我市曾出现过因学生疏与跟资助人联系,导致资助人中断捐助的情况。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受助人与资助人“老死不相往来”的事例,这其中除了因一些资助人不愿透露身份姓名外,还与很多受助学生敏感、自闭有关,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心存感激。正是因为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近几年,我们进一步细化工作,在向受助学生发放希望工程救助卡时,对于资助者希望与孩子交流的,我们都要求学生主动写信向资助人汇报自己的近况。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无奈,但收效还不错。

  此外,我觉得,受助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对社会作出贡献,是对资助人最大的回报。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不少受到捐助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又加入到对他人的爱心捐助中,把当年别人对自己的爱心传递了下去。

  受助者的“知恩图报”,不仅是对资助者心怀感激,更应该回馈社会,传递爱心

  李业(环翠区文明办副主任):我觉得我们必须分清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传统“报恩文化”的区别。传统的“知恩图报”是封闭式的,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饮水思源”等,强调的是我对你有恩,你应该对我进行回报;而现代慈善却是开放的,首先施恩者并不以“图报”为目的,不像传统的“报恩文化”那样具有交换性,而且,受助者的回报并非被动地指向原来的施恩者,而是具有开放性,受助者可以将这份“恩情”回报给社会当中任何需要帮助的人。

  因此,我期待我们的慈善捐助走出“报恩”怪圈,受助者的“知恩图报”,不仅仅是对资助者心怀感激,而应该是回馈社会,将爱心不断传递下去,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助的和谐氛围,这才是我们大力倡扬慈善捐助、扶贫助困的初衷所在。

爱心企业更多

©版权所有 东方福爱心联盟 备案号:鲁ICP备13029940号-1 

邮箱:kf@weihaiaixin.com 咨询热线:0631-5186027 地址:威海统一路环翠楼对面东方福爱心联盟 邮编:264200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572号